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晚上补听林老师的孟子课时,才发现他回复了上周我上课时在聊天框里发的话。于是有很多话闷在胸口,最后一点点梳理,写下来。
那确实不算在提问题,而是跳脱出了文本,在自说自话。
我上课有在认真听,所以我知道陈贾是在给齐王找补,他们本身也不是在绕圈子,而是我从局外人的角度觉得说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辩论前提(周公,古圣人),似乎并非不言自明的真理。
我的牢骚话,确实和孟子所讨论的问题失去了关联。
但我还是会想进一步思考,到底有没有必要,立“圣人”之名呢?
我觉得“立圣人”这种做法,容易把人丢进两种境况:
其一,是圣人太了不起,我们自然是达不到的。
进一步,圣人犯的错,我们如果犯一犯,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其二,是圣人一切都是对的。即便他做的事说的话与常理不合,也肯定是自己段位不够,理解不了。
进一步,如果其他人贬低圣人,那我就要扁他。
当然,这个问题不代表我对孔子孟子有意见,我会想要亲近孔子,也很敬佩孟子。只是他们圣人的光环也会让我陷入一些疑问,诸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到底是不是孔子说的,是否该如字面这般理解”这种问题。
而且,用“圣人”这种语汇,似乎会把他们与现代人的关系推向反方向(现代人对所谓圣人,大多不感兴趣)。他们的思想本来是超越时代性的,但现今有那么多不理解甚至反对他们的人,该怎么让他们发觉经学的价值,感受到先秦诸子的可爱,以至于想要学习他们致密的头脑呢?
林老师很仔细地从文本本身去做解读,而我一直都在文本中跳脱出来...我也有反思我这种读书方式的危险性。
老师提到的这种危险性,让我想起一个事儿。以前我对论语里“攘羊”这一篇很有意见,觉得孔子不该混同这种对错之分。直到后来有次我问我朋友这个问题,他说,这一篇谈的是“直”,没有在谈“对错”,我才突然意识到是自己的关注点歪了。
我觉得这种读书方式确实是我的一个毛病,但我反而很珍惜这种毛病。
虽然这毛病会带来误解,但每次这种恍然大悟的时刻,都让我有很大收获,相比懵懵懂懂的认同,我更愿意一开始错,但后来知道自己是哪里错了。
也因为走了这种弯路,我能够在认同孔子的同时,也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反感孔子(包括我那些接受现代高等教育的盆友们)。
如果我在误解的基础上,放弃思辨,那么老师说的危险性就确实存在。但如果我持续保持疑虑,虽然可能要走很多弯路,但却感觉更有意思了嘞。
我以前曾把论语不同时期的注疏找出来(找了七种),放在一起对读每一篇,去对比不同的解释。用此方式读了三分之一后,发觉太过耗时,也效用不大,而且我缺乏专业训练,虽有进益,但很难一以贯之。所以后来才喜欢依经解经,想学习这种方式后找到立足点,再去读不同时期的注疏。
所以在我目前的阶段,或许这种读书方式虽然有其危险性,但也不失为一个读书的方式。毕竟我的目的,不是为往圣继绝学,而是首先拥有看清这个世界的智慧。于此,我需要更多的怀疑,更多的思考,而非禁锢于圣人之名,将选择权交托出去。
- Author:穆瞳
- URL:www.utopian.top/article/609ed81f-6471-431d-9046-c84c404e0c1e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