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各家注疏精摘:

河上公注:
见有而为无也,见难而为易也,见短而为长也,见高而为下也,上唱下必和也,上行下必随也。
【河上公注本中,“长短相较”为“长短相形”】
王弼注:
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明数也。
宋常星讲义:
1. 有之一字,譬如有天地、有人物、有形器、有名象者,皆谓之有。无之一字,譬如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希夷微妙、可以神会、不可名言者,谓之无。相生二字,即是生生不已、变化不穷之义。……恐后人见有执有、认无执无,所以发明有无相生之旨。人皆知有之为有、无之为无,不知有而不有者,乃是以有入无也;无而不无者,又是以无入有也。是故有无不颠倒,则阴阳不返覆,阴阳不返覆,则相生之道不立矣。……
2. 难之一字,譬如心思不能到、人力不能胜,或天时或人事背乱乖违,不能成就,是以谓之难。易之一字,譬如不有造作、不用心机,自然而然,无为而为,是以谓之易。……难者不可徒畏其难,妄生穿凿,多作安排。因物处物、随其自然,则难者自变而为易。易者不可徒忽为易,任意悠游,怠荒忽略。物来不顺应,事至不能通,则易者亦变而为难。……
3. 天下之事,有长必有短,有短必有长。……修道之人,果能明长短之理,不起是非人我之情,不生太过不及之念,何有长短之分、长短之事。……
4. 高者不可为下,下者不可为高。各安其本分、循其自然,安有相倾之理。惟高者自恃其高,而有凌物傲世之气,是高者倾于下。下者不自安其下,而有欺上灭长之心,是下者倾于高。高下相倾,皆是舍道之希夷、贪身外之闲气。……
5. ……金空则响,响则有声而音和。木被风摇,摇之有声而音和。……声中有音,音乃成声。无物不有音,无物不有声。声因实而虚呜,音因虚而空应。……
6. ……天地之始终,人事之循还,皆有前后相随之义。……阴阳之相随,一寒一暑,迭成四时者,气候之相随。由此而推,一反一正、一去一来、一清一浊、一消一长,莫不是此相随。……
……天下之人,当知美恶之事,不可惑于有为之意。大道之实理,本不分美恶、不辨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莫不浑融一贯者。但因天下之人,以有为为美,以有为为善,种种对待之微机,虽欲止之,岂可得乎。……
恭闻大道之妙,不无不有,不色不空,物物全彰,人人本具。……不属思求,非从言会。学道之人,果能离分别、绝名相,归道德于身,以无为而应物,不起美恶之想、不生有无之见、不设难易之谋、不有长短之争、不行高下相倾之事、不作音声逆顺之为,或治国、或齐家、或修身,绝无支离缠绕之弊。……
【宋常星讲义中,“长短相较”为“长短相形”】
严复评点:形气之物,无非对待,非对待则不可思议,故对待为心知止境。试举一物为喻,譬如空气,为生物所不可少,然不觉眼前食气自由之为幸福也。使其知之,则必有“失气之恶”阅历而后能耳。《南华》以《逍遥游》为第一,《齐物论》为第二,《养生主》为第三;《老子》首三章亦以此为次第,盖哲学天成之序也。人惟自知拘虚,大其心,扩其目,以观化,而后见对待之物论无不可齐……

1. 有无相生

对于“无、有”的认知,我总是容易和佛陀的“无常无我”联系起来。
譬如,一棵树的长成,是种子、阳光、雨水、土壤、空气等等的综合结果,从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变化从未中断,不断吸收外物向内、向外分泌己物。
这所有因素共同组成一个循环,是自然界大循环中的小小一循环,一棵树不能独立于这个循环而存在。
种子、树木、阳光、雨水等等,我把这些独立因素认作“有”;而循环本身,甚至时间的发酵,认作“无”。
但“有无相生”未必是这个意思,此处的“无、有”可能是表示无、有的状态。
如同后文所言:
《老子》第十一章: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不管器皿、房屋,它们的形体可谓“有”,但它们的用处恰恰在于内部的空间。
好比一只空杯,倒满水,它便从无的状态变为有的状态。想装进其他东西,就得先清空杯子,让它先从有的状态变回无的状态。(严格来说,空杯也装满着空气,不能完全算作“无”,所以我愿意以不断变换的空间来理解“无”)
常人看到、听到、触到、闻到、尝到,便执着于所感受到的“有”;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闻不了、没味道,就执着于其中的“无”。
执有为有,执无为无,就会忽视“无”的流动、“有”对“无”的支撑。
譬如,人的胃只有口袋大小,如果没有胃酸的消化,没有肠道来排泄,少量食物足以塞满。
但人体生长需要吸收新营养,所以重要的是胃袋可以被清空、装入新的事物,而胃袋、肠道为这种食物的流动创造了支撑。

2. 难易相成

记得小时候,我爸每次出差都带着两只一模一样的箱子。我的小脑瓜里总觉得这神秘的箱子里肯有有啥好玩的东西,所以悄悄拿到一只,想打开看看里面到底是啥。
可是怎么都打不开。我姐看到我拿着箱子,过来轻轻一按,箱子就开了,她把箱子关上后还给我,但就是不告诉我怎么打开的。
我又用力按了按,还是不行。是力气太小了么?我找来铁锤,开始用力砸……
notion image
(图/家里的箱子)没曾想,时隔多年还能找到这只箱子
那次始终没砸开,不记得有没有因为砸箱子的痕迹被胖揍一顿,只记得几年后意外发现,开箱得把按钮向两旁扒动,而不是上下按动。
曾经困难无比的事情,突然简单到可笑。
有些“难”,就像年幼的我想打开的箱子,没有找到机窍,怎么用力都白费功夫,一旦发觉枢纽,难易立转。
找到支点,用对方式,可以撬动巨物。
还有一些“难”,是长期累积的结果,有其形成的基础。譬如2022年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是几十年来人口政策、生育支持、国人心态等等一系列转变而致,形成的趋势难以逆转,即便近年来政策转向,也晚了。
如同“上医治未病”,这种“难”最需防范,将问题扼杀于未然之中,否则一旦问题形成,必定伤筋动骨,而连带会导致其他普通问题也变得难缠。
遇到这种难题,千万不要争朝夕之功,而是等待时机、寻找薄弱关节,以时间换空间,培养新的“势”。
也有一些“难”,是避无可避。如同春夏秋冬,时节的转换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必须接受寒暑的轮换。
面对这样的“难”,只能培养察微的功夫,判断未来趋势(易经坤卦:履霜,坚冰至),提早做打算,不要让外界的冲击超过自己的承受范围。顺着趋势前行,默默等待春天的来临。
难、易,是根据当事人所处情境而定,也因情境的流转而变。
不因一时之难,而丧失勇气、放弃努力,要知庞然巨物亦有其死穴。
也不因一时之易,而轻忽问题的积蓄。累积之功,可以倾国。
如此,方可直面难易之互成。

3. 长短相较、长短相形

楚辞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屈原被放逐经年,心有所郁结,不得通。于是,他找到太卜郑詹尹,想通过卜筮得到一个答案。
他的问题,关乎朝局,也关乎自身:在万马齐喑的时代,媚奴易获名财,行直反招凶险,苟且尚可偷生,正言足以危身。身处其间,何谓吉凶?谗人高张,可算得吉?诤言获罪,可算得凶?从俗保命,是吉是凶?身处其间,何以自处?
听完他的问题,太卜只好放下手中龟策,起身致歉: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楚辞·卜居》
卜筮再灵,也有无法解答的问题。
世上没有一个公式,可以计算出所有问题的答案。
太卜口中的这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即我对“长短相较/形”的理解。
一尺为十寸,尺自然长于寸,“寸有所长”并不是要否认这一点,而是指出某些情况可能适合用更短的寸,长如尺,反而无益。
人总喜欢“长处”,痛恨“短板”,赋予了太多的情感,忘记了特性本身并无优劣,所谓的优劣也只是因为视野局限在了某种特定的情境。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更是给所谓的“长、短”添上了一个有趣的注脚。
问题:假如A每年可生产10吨白菜或者20吨萝卜,B每年只能生产8吨白菜或4吨萝卜。既然A在白菜和萝卜的生产效率上都长于B(有绝对优势),是否A就可以论定B毫无价值呢?
其实不然。A生产20吨萝卜的机会成本是10吨白菜,而B生产20吨萝卜的机会成本是40吨白菜。所以可以由A生产萝卜,而B生产白菜,然后二者交易,如此的生产效率,大于任意一方单纯依赖自己的生产。
只要机会成本出现错配,就可以通过合作获得更高的整体效益。即便你事事都长于他人,他人之“短”也有发挥价值的方式。

4. 高下相倾

地位的高下,本属自然,但由此而生的种种心绪却并不自然,我们为其所困而不自知,居高而倾于下,位低而欲倾上。
曾看到一幅图,讲述两个母亲在看到街边工作的清洁工后,对孩子做出了不同的教育。
其中一个母亲对儿子说:你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会像他一样扫大街。
另一个母亲听到这话,便对女儿说:如果你好好学习,就不会像这位女士一样将人的价值和他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绑定;一个人做什么工作并不能衡量他的价值,根据工作给人贴上贵贱的标签,是一种阶级对立的观念。
notion image
(图/Reddit帖子)两个妈妈,不同的教育方式
notion image
很明显,第一个母亲觉得清洁工的地位低(工作又脏又乱、工资还低),言语间透露出骄慢、傲惰,她不愿自己的儿子扫大街,认为那样活着没有价值。
这是居高者,不忘凌下。
图中所没有展现的,是这位清洁工的内心。如若他受到的对待总是这般盛气凌人,那么他很容易产生自卑情结,甚而怨天不公,嫉妒、嗔恨那些傲慢的人。
这是处下者,欲以倾上。
第二位母亲则清醒地意识到,“高”与“下”的对立是人为建立的阶级之分,并非人与人的分别。
如果上位者有此认知,不会以上凌下;如果下位者有此认知,不会自卑也不会仇恨比自己境地更好的人。
可惜的是,人们习惯了自以为是,喜欢将自己和他人通过某种方式区分出来,并自以为高人一等。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成就并不全凭个人的努力,和出生的环境、成长的遭遇、他人的协助等外界因素也息息相关(Unfair advantage)。
而被嫌弃的一方,或许确实在某些方面确实有所不如,所以他们会更加讨厌这些高人一等的狗家伙们。可是若给他们机会,他们也会营造出自己高人一头的形象,甚至会变本加厉地歧视他人,要把当初的委屈一并报销掉。这种转换可以极为迅速。
表面上对立的两方似乎都忘了,自傲与自卑、喜欢凌驾他人与不甘低人一等,是同一种心绪,二者之间并无本质差别。

5. 音声相和

首先分辨“音”与“声”。
在现代人的眼里,二字常连用、互换,并无二致,但明显古时不是。
我并不熟悉文字的古义之辨,于是查询《说文解字》: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 ,音也。
声:张耳有所闻也。
虽然此释义将二者分别,但说得有些模糊。似乎是在说,音是音色,声是声调。
所谓的宫、商、角、徵、羽,是音乐的调性之分,犹如西方的大调和小调。不管东方或西方,每种体系中都有不同的音级(例如,宫为Do、商为Re、角为Mi、徵为Sol、羽为La,东方体系中没有Fa和Si),这些音级之间的区分,在于赫兹的不同(赫兹即振动频率的单位Hz)。
所谓的丝、竹、金、石,都是发声器物,区别在于材质,正如钢琴的琴声和小提琴的琴声,即便在同样的音级上(振动频率一样),发出的声音也完全不同。
如果以此说理解二字之别,那么“音声相和”就是说,音色(发声材质)和声调(发声频率)共同构成了我们所听到的声音,二者是音符的一体两面。
查询更多资料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的一篇期刊报【“音”、“声”之辨】中,读到了另一种解释,其中讲道:
老子《道德经》直接论及“音”、“声”的是“音声相和”和“大音希声”两个著名论断。……这里的“音声”用的都是本义,“音”指的是客观的物理之音,“声”指的是主观的心理之声…………汉语中“音”与“声”的本义各有质的规定,“音”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物理现象的声音。“声”指的是主观存在的作为心理现象的声音。并由此引伸为“音”即审美客体的音乐;“声”即审美主体感受后的音乐。……
如果以此说理解二字之别,那么“音声相和”犹言“内外相交”。
这一解释也很好,但似乎和前后文有些区别,因为有无、高下、长短、前后等等都是无此即无彼,但客观存在的物理音却可独立于主观的心理之声而存在。
还有其他的说法,但似乎都不合乎此处了。
比如在日文里,人或动物发出的声音会使用「声(こえ)」;物体发出的声音则用「音(おと)」。这种区分很有趣,但是对本句的理解并没什么启发。

6. 前后相随

走在前面的人,可能吃到第一口肉、构建护城河、创建大事业,也可能在冲锋中成为炮灰。
在后尾随的人,风险很小,不太可能靠日常工作发家致富,但可以有稳定的生活。
没有两全其美,风险和收益成正比。
但很多人并不懂。他们关注结果,面对高收益产品时把风险忘得一干二净(极为Risk seeking),稍微出现一点点损失又会痛心不已(表现出Loss aversion),以至于后来憎恶风险、规避风险(变得Risk averse)。
就好像有的人,只看到对冲基金、期货产品的超高收益,没有把这些产品视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只希望得到同样的收益、实现财务自由,却忽视了它们的收益恰恰来自它们所承受的风险。
有的人喜欢高收益,没问题,那就走在前面。但是请提前想清楚,你会遇到很多难题很多压力,一不小心就前功尽弃,这是避无可避的高风险。
有的人不喜欢高压,没问题,那就跟在后头。你可以过普通人的生活,拥有普通人的幸福,但是请不要羡慕那些站在社会顶层的人。
也有的人例外,他并非通过高风险获得巨额财富,比如财富继承,比如彩票中奖。但这真的是没有风险吗?也未必。得到财富后,留不留得住财富,就成了最大的风险。

齐物

在严复的评点中,他将本章和《庄子》第二篇《齐物论》类比,此处可见其视野。本章,甚至全文都没有出现一个“齐”字,但此处所列种种,无不在探讨“齐”字。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有种种对比,也就有种种“不齐”,人们面对不齐,生出分别心,分别心带来种种悲苦。
为了摆脱悲苦,所以想要“齐”。

齐物之法:削足适履

希腊神话中,英雄Theseus在去往雅典的路上,夜宿于一家黑店。黑店老板名为Procrustes,他在店中置一张铁床,为了“让客人睡得舒适”,凡身高超过铁床长度的客人,他会拿锯子将客人超出的腿部锯断,凡身高不足铁床长度的客人,他会强行撕扯客人的身体,拉伸至与铁床同长。
死于Procrustes之手的客人不计其数,直至英雄Theseus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惨死于自己设计的铁床之上。
虽然Procrustes的行为看似荒谬,但放在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人面对不平等的现状,心有不忍、想要改变,于是选择这种方式齐物:把长的切短、把短的拉长。
面对一人一物,事先有个成见、找了模板,按此成见做价值评判,按此模板强迫他人改变,如同削足适履,不会是真正的齐物之法。

齐物之法:Cruel Optimism

也会有人选择换一种思考方式:既然是分别心作祟,一切都是自己给自己的烦恼,那么只要改变自身,相信善恶、高矮、长短没有区别,那就没有问题了。
但这成了睁眼说瞎话,因为种种分别也是真实存在的,不会因为你换了思考方式就烟消云散。
好比说,如今生活在独裁政权下没有自由,很多人因新冠而死,来不及火化,甚至家人被要求死因不能写新冠……失去自由,才感受到自由表达、自由集会是多么的可贵。你能说二者没有分别么,或认为这种“不自由”只是自己给自己的烦恼么?
我想起Cruel Optimism(残酷的乐观主义),旧金山国立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Ronald Purser提出的一个概念。
有很多畅销书作家声称,压力并不是外界强压给我们的东西,而是我们自己强压给自己的感觉,如果你能学会换一种思考方式,你的压力就能烟消云散,所以冥想是很好的解决办法。
而这位教授Ronald Purser则指出:斯坦福商学院的一项重大科研结果认定,在美国,压力实际上源自“缺乏医疗健康险、持续的失业隐忧、缺乏自主决定权、过长的工作时间、过低的组织公平感,以及不切实际的需求”。譬如,你没有健康保险,得了疾病没钱买药,或是被迫长时间加班……这些压力根本不是我们强加给自己的,不可能靠冥想就解决。
反观那些教人通过冥想和改变思考来消解人生压力的方式,实则残忍而无知。
强迫自己改变思维,把“不齐”认作“齐”,这是残酷的乐观主义,是自欺欺人,是扭曲心智,也不会是真正的齐物之法。

齐物、齐家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面对世间种种不齐、种种不平等?
我想起毓老师有过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大学》讲的修齐治平,为什么是“齐家”,而不是“治家”,家不能像国一样“治”么?
《毓老师说大学》:“治国以法,齐家以礼”,“齐家”。家中用法,谁听你的?齐家须以礼,否则,第一个反对的就是老婆,儿子心里也不服。“齐”者,平也,恭也。一代一代绝对齐,一辈一起吃饭,其乐也融融,边吃边解决家庭问题,决定家中的大策。以前八十口为普通家庭,至少一百多口。吃饭时,一辈一齐,堂兄弟的生活都一样,发月银,有一定的规矩,一辈一个待遇,显不出谁亲、谁不亲。月银用完,只能赊借。我用完,常向几个姐姐借贷,被我额娘得知了,训戒,不许再犯。
齐家的要点在于修身,就是你要把自己修行到让家里人都服(日日夜夜相处的人最能看出你的臭毛病)。
只有家里人认可了你的德性(认为你没有私心),当你用不同方式对待不同辈分的家人时,他们才可能接受,而不会忧心自己受了亏待。
如此,一大家子才能和和睦睦,不会心生不满。
反之,如果强行拉平族中辈分,或者认为根本不存在辈分之别,那么家族中势必鸡飞狗跳:低辈分的想抬高待遇,高辈分的不肯,自然闹腾。(放在现代可能没有那么严重,毕竟很多家庭都成了一家三口,没有太多的辈分之别,闹腾起来也有限度。但以前几十个人的家庭,就不得不注意这块)
齐物用“齐”字,是否也有此意?
不是强行让所有人相等,也不是让人对分别视而不见,而是不起分别心、不因为人与人的不同而有过分的情绪。
情绪的宣发若能中节、恰到好处,则对待不同的人、物可以用合适其人、其物的方式。虽然方式各个不同,但不夹杂自身的好恶,所以也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让不同的人能发挥各自的天分、长处,让不同的物能根据它的天性成长并发挥(对自然的、对人类的)功用,也是“齐物”。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若没有自修的功夫,则人心不服,不服则认定你有私心。既然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人、物,却不能戒掉私心(或不能让人心服你的无私),则无论如何没法“齐物”。所以说到底,想做好管理,还是得从自身做起。
再回头看严复的评点,便能体会到他所谓“对待之物论无不可齐”,紧要处还在于反身修己、内观自省:
人惟自知拘虚,大其心,扩其目,以观化,而后见对待之物论无不可齐。

不齐:走向对立

由“齐”之意,可以进而谈谈“不齐”之意。
既然“齐物”之“齐”,不是常人理解的“等同”(反倒有些“保持不等同”的意味),那么若不能做到“齐物”,所谓的“物不齐”也不会是指“不等同”本身的状态,而可以理解为各据立场、互相攻讦的对立之势。
我想,“性别对立”、“炫富、仇富”大概是我们当下最常见的“不齐”之态。以下就性别对立稍作探讨。
几年前,有人制作墙绘,将网络上对女性的常用称谓,和对男性的常用称谓,各自罗列在了一块墙体的正反两面。
notion image
(图/端传媒报道)2020年12月,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楼内的墙绘:一体两面
notion image
这些称谓大部分带侮辱性,但也不完全。
其中有些词汇已经融入到了媒体报道、日常对话的用语中(比如直男、渣男),使用者并不意识到词汇所带有的负面意味。
有些词汇几近中性化(比如小鲜肉),甚至会有人觉得这是称赞。
这些也并非全是男性骂女性,或女性骂男性的话语。因为在男性群体内部(或女性群体内部),也会频繁使用这些词汇互相攻击。
因而,两面墙所表达的,是现实中的男女攻讦之势,被认为是性别之争,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立。
墙绘作者@姗子zzz也表达过二者虽然对立,却是“一体两面”之意:
@姗子zzz:其实这是一堵墙的正反两面。一出电梯就能看到针对男性的那面墙,然后你需要走到墙的后面,才能看到针对女性的那面墙。我故意写在墙的正反两面,让他们互相对立,但其实他们是在一个整体里。
在我看来,这两面墙是男女两性“不齐”的最好案例。
性别之分,我们出生便承受。两性天然的对立,也天然的统一。
两性的分别,在生理构造、力量强弱,也在随之而生的思维方式。这差别无法被人为抹平(手术或许可以改变个体性别,但无法改变二元性态),虽有例外(部分男性个体喜柔喜静、部分女性个体好强且劲),但大体的分别仍很明显(Exception proves the rule)。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这分别?
因为只有女性能生育,所以拿她们作生育工具,并认为生不出儿子的女人不配做女人,是“齐”么?
因为女性偏柔弱,所以决策权都给到男人,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是“齐”么?
因为男性一年可以性交无数次,女性一年只能生育一词,所以男性乱搞是风流,女性乱搞是荡妇,这是“齐”么?
……
如果认为两性的分别产生了尊卑、优劣,那么男方和女方势必各据阵脚,打压对方以抬高己方,水火不容。如何能“齐”?
但如果认为分别只在于性征,而不在于人格、不在于优劣,那么“男女平等”才有可能不是一句空话。
从男女性别之分,也可以直观地理解难易之分、长短之分、高下之分、前后之分……这些分别不代表优劣,只代表性质有别、合乎不同的场景,同时二者无此即无彼,如硬币两面:如果只有一种性别,那么生物将无法繁衍,根本无法存续。

大自然的齐物法则:均值回归

世界从来不曾平等,统计学里另有一个角度来看待这种不平等:“均值回归”。
金融领域较常利用到这个概念,实际上这是英国遗传学家Francis Galton研究人类身高时首先发现的现象:
所有成人的身高有个平均值,身高高于此平均值的父母,他们的孩子长大后通常比父母会矮一些;而身高低于此平均值的父母,生出的孩子长大后通常比父母会高一些。
也就是说,上一辈与下一辈,二者的身高平均值会渐趋向人类身高的平均值(准确的说,此平均值会在一个小幅区间内上下波动)。
其实也很好理解:如果身高趋势必会遗传,那么人类势必一代更比一代高/矮,最后分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一种身高无比高大,一种身高无比矮小。这显然不是我们的现状,所以“均值回归”确实符合现实。
当然会有例外的个案情形,但不影响总体结论。
在我看来,这是自然界的齐物之法,是跨越世代的暗流涌动,不能直观察觉,在大规模的统计之下才得以彰显。
这种“齐物”之法下,会有一个模子(均值),但并不是所有人被刻画得和模子一样,而是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聪慧有愚钝……也会有极少数大幅超越均值的人出现,但大部分还是围绕在均值周边发展,总体呈正态分布。

学以致用

我们的世界,处处不平等,如何面对不平等,是人生的一大修行。
一则,想避免异化,就应该丢掉分别心。
人容易异化,在不同的情境下丢掉本心。
可能因为地位而异化:做基层员工的时候,为了升职而讨好领导,自我降格;做领导的时候,为了显权威而肆意使唤属下,自我升格。在地位带来的副产品(权威)之下,迷失本心。
可能因为流量而异化:写作初心可能是抒发内心,但得到赞赏后,为了被更多人看到、得到更多认可,而发表更多带争议的话语、写更多热点八卦,在流量密码带来的副产品(自我满足、影响力)之下,迷失本心。
可能因为利益而异化,可能因肉欲而异化……
当副产品成了主角、行事的动力,那么目标也随之而变。偏离初心的一刻,也是异化的开端。
除了自我异化,我们也很容易会被社会异化。
社会规训,产生了非常多根深蒂固的习性。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所以没能力赚钱的男人不配当男人,没能力生育的女人不配当女人……
习性引导下的异化,不容易自察。因为其他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所以你会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这么做才会不正常,即便察觉到不正常,也可能会继续这么做下去,因为“被人认为不正常”所带来的危害,远超过“你选择做正常人”所带来的好处。
而修行的要点,如宋常星所言,在于“离分别、绝名相”:
若能“以无为而应物,不起美恶之想、不生有无之见、不设难易之谋、不有长短之争、不行高下相倾之事、不作音声逆顺之为”,自然能回归初心。
但是切记,自己看待万物的不平等不能有分别心,可是此分别以及众人的分别心所带来的悲苦,却都真实存在,绝不可轻忽。
二则,不要让美丑之分影响自己对待他人的心态。
在所有分别之中,“美恶”特别值得单独挑出来,给予自己告诫。
很早以前在人事部工作,部门新进两名女同事:一名貌美高挑,一名毫无姿色。前者是财务部老大的女儿来我部实习,后者则是我们自己社招招进来的。
二人的工作都干得不太好:貌美者做事不上心,什么都马马虎虎;貌恶者较为愚驽,事情教几次可能也做不好。
但我们部门所有人对待二人的态度都截然不同,当然是对前者友善--她办砸了事情也只是笑着骂几句,对后者苛刻--批评她不上心、不给好脸色。
社招时,其实我已经觉得对方并不好看,但秉持着“相貌与工作无关,不宜以貌取人”的态度,还是推荐了上去。但实际上在日常工作中,我还是会被“美丑观感”所影响,没办法时时保持自己的心态,尤其是我自己轻松学会的内容却教不会她,更加容易让自己天平失衡。
这种喜爱或厌恶,总是在很微妙的地方表现出来,甚至我自己都难以察觉。
对于地位、金钱引发的分别心,很容易察觉,所以修行起来其实不会过于困难,但是美丑观放大了生理的欲望,在不经意间影响我的行为,所以修行起来尤其困难。
比如,去年新喜欢上的歌手Milet,是看她的MV时爱上的。很喜欢很喜欢,以至于收集了很多她的蓝光演唱会,锻炼的时候也会听她的歌。
notion image
(图/网络)Milet歌曲《Walkin’ In My Lane》的MV一瞥
但是,到底她的美貌有多大程度参与进我对她音乐的喜爱呢?难以衡量,只能确定确实有相当的比重。(不是说她歌难听哦,她的歌也很好听的!但是我对她以及她歌曲的喜爱超过了正常的范畴)
我知道自己应当“分辨美丑,但不因美丑而起喜恶心”,可是做起来却很难很难很难。正因为很难,所以特别挑出来提醒自己。
三则,注意口头禅。
有很多口头禅都源于日常的偏见,而口头禅总是脱口而出,等到反应过来,话已出口,覆水难收。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所以要尽量戒掉这些口头禅。
比如,“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啊”,就是利用信息差,创造自己博学的假象,实则是打压他人抬高自己而不自知。信息差很正常,尤其是现在冗余信息充斥着生活,不可能事事都清楚,也不可能事事都精通,如果对方不知道,那就告诉他你所知道的,并加一句“这是我目前掌握的信息,不一定准确”。
比如,“不对不对,这个事情应该这么做”,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要指导他人,实则是控制欲太强,处处想体现自己的意志。如果对方的决策和你无关,那就随他,如果真的有重大影响、或是和你有了关联,那就提出你的想法:如果你没有做决策的权力时,就单纯提出可能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果决策权在你手上,尽可能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决策前,让对方理解你的想法。
比如,“你不要来教我做事”,自傲与自卑容易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对方的意见,可以不遵循,但是需要衡量其中的利弊,并尊重给予你不同意见的人。给你意见的人认为自己在帮你,至少需要尊重对方,否则以后再无人愿意帮你。
四则,要能处不同的环境。
有的人只懂得如何处权位,一旦失权就像被阉掉一样,失去了干劲。
有的人只懂得如何处富贵,贫穷对他而言难以容忍。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我可能正好相反,因为我从来都是贫穷的普通人,所以并不那么介意没有财运、没有权力。若突然给我富贵、权位,反而可能一下子失衡。我一直提醒自己“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却忘了修行管理他人的能力,这也是偏执。
无入而不自得,才是值得追求的境界。
《中庸》: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五则,回归重点。
正如建筑的作用在于空间,所以建筑设计总是根据用途(住宿、供奉)来定“无”,根据建材(木、砖、石、水泥)的特质来营设“有”。
但是现在的人太过注重外观,看重表象,执有为有。所以会出现巨大现代水泥建筑上面盖一个古代建筑屋顶的四不像建筑,会认为古建筑的价值在于户牖艺术、雕梁画栋、砖雕石刻这些装饰技艺,忘了空间的核心价值,也忘了建材特性与空间的适配性。
如果把这个认知拿到其他事情上,会发现同样的问题。
比如女生喜欢买的包包,人们赋予颜色、材质、品牌标志等等太多的权重,但最要紧的是包包内的空间:是否足够放下所有常带物品,是否能快速从包包中取出要用的东西。
问题不在于同时追求外观和内质(外观的整洁也很重要),而在于重心过于偏向外观(所以有的女孩子买了一堆包包,远超过所需)。
特别注意,这点只在责己,不能强求他人如此,所用例子不在批判她人,而是借以自省。
《老子》第二章 03《老子》第二章 01
Loading...
穆瞳
穆瞳
说没有人听的话
Latest posts
始入坎险,中患明夷,终获离明
2024-11-13
看《想见你》有感
2024-11-13
读《君主论》有感
2024-11-13
短视频+直播带货
2024-11-13
贪婪的人不适合投资
2024-11-13
滕文公上:履谷同价
2024-11-13
Announcement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